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静乐畜牧养殖户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静乐畜牧养殖户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说到和亲政策,我们要看和亲的目的是什么?也就是说因为什么和亲。
首先和亲,也叫做”和戎“”和蕃“,是指我们中原王朝统治者与外族或外国出于某种目的而达成的一种政治联姻。
对于和亲,我是分两种看待的。
一、是我国古代汉朝和唐朝的和亲。
汉朝最出名的恐怕就是昭君出塞了,
王昭君本是汉元帝时期的宫女,因不肯贿赂宫廷画师毛延寿,故而没有被皇帝选上。竟宁元年(前33年),南匈奴呼韩邪单于来到长安觐见天子,自愿当汉朝的女婿。汉元帝便将昭君赐给了呼韩邪单于。呼韩邪单于也十分高兴,便上书元帝表示愿永保边塞和平。王昭君之出塞几十年的时间里,汉朝和匈奴之间一直保持着友好关系。不仅如此,昭君出塞还为日后中原王朝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并且还大大加强了中原与草原的文化交流!
王昭君去世后,其墓被称为“青冢”,这个古迹经历数千年,却一直都被保存了下来。因为这在内蒙人心中,王昭君已经不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一种民族友好的象征。她的墓,与其说是墓穴,还不如说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翦伯赞)
再来说说唐朝,都知道唐朝有多么强大,可以说是万国来朝,整个世界的中心。
为什么单把唐朝列出来呢,是因为唐朝的和亲是国力处于优势时和亲,就像唐朝和亲吐蕃,是在松州之战打仗打赢了之后,松赞干布退兵谢罪称臣!于是文成公主和亲吐蕃,嫁于松赞干布。
后来和吐蕃又打仗,又打赢了,金城公主和亲吐蕃嫁尺带丹珠。
所以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在吐蕃的地位极高!甚至比吐蕃的王后地位都高,(因为婆家厉害啊)
《吐蕃历史文书》记载:“赞蒙文成公主由噶尔.东赞域松迎至吐蕃之地。”“及至羊年(公元683年)…冬,祭祀赞蒙文成公主。”《吐蕃历史文书》记载:“及至狗年(公元710年)……赞蒙金城公主至逻些”“及至兔年(公元739年)……赞蒙金城公主薨逝”“及至蛇年(公元741年)……祭祀赞普王子拉本及赞蒙金城公主二人之遗体”。
在《吐蕃历史文书》的记载中,兼有赞蒙尊称并且去世后享有祭祀这两项,是地位不低于吐蕃王后的人拥有的待遇,文成公主、金城公主都拥有这待遇,而松赞干布的女人里仅文成公主拥有这待遇。
二、是其他朝代的和亲
其他朝代和唐朝就不一样了,要么是处于均势时和亲,要么是处于劣势时和亲,只能起到一定政治作用,对后世的影响并不大。所以并没有多少故事流传下来。
总结、中国自古就是多民族国家,且爱好和平,战争只会给老百姓带去无尽的伤害,用和亲这样的和平方式解决民族间的矛盾,有利于各民族互相了解,共同进步和发展。深入了解和亲文化,也对构建新时期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希望对你有帮助,请关注我呦。
对于这个问题,如果想回答的清晰,明白,咱们首先得从“和亲”的意思上开始说起。所谓和亲,一般上的意义其实就是中原王朝统治者与外族或者外国出于各种目的而达成的一种政治联姻。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和亲的原因和本质就是其背后所蕴藏的政治目的。
那么,和亲的背后都有哪些政治目的呢?接下来给大家举例来看一看,和亲中所包含的政治目的。
第一种,就是最为常见的一个政治目的,也就是以和亲来作为退让,其实和割地赔款的意思差不多。在统治者打不过对方的时候,很多情况下会选择这种方式来降低自己的地位,用“卖女儿的”方式来与对方达成一种姻亲关系,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就是汉高祖刘邦与匈奴的冒顿单于的和亲。因为汉朝当时刚刚建立,白登之围汉又以失败者的身份存在。这个时候,刘邦为了稳定汉朝内部关系,发展经济,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刘邦听从了手下大臣娄敬的建议,派娄敬为使者与匈奴缔结和亲,并每年送给匈奴许多絮、缯、酒、米和食物等等。这就是西汉与匈奴的第一次和亲。后来的惠帝、文帝、景帝继续执行这一政策,先后向匈奴单于冒顿、老上、军臣遣送公主,并奉送大批财物,但这些和亲并没有他们想象中那么成功,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边关的战争,但是因为汉王朝本身是弱者的身份,所以匈奴依旧会骚扰汉朝,不过整体上看,确实起到了休养生息的作用。
第二种就是带有军事目的的和亲,据史料记载,早在周襄王时期,周襄王打算讨伐郑国,但出于兵力不足上的考虑,于是和戎狄达成洗衣,娶狄女为王后,借来了戎狄的兵马来为自己所用。以此为目的的和亲在历史上也有很多,商纣王与其王后姜氏的婚姻就是为了借助自己岳父的力量来帮助自己稳固通知。三国时期刘备与孙吴的和亲,吕布与袁术的和亲其目的都是为了团结自己可以团结的力量。以和亲为代价,得到对方军事力量的帮助。只不过这种和亲目的性过于直接,大家都明白。所以一旦威胁解除,目的达成,关系也就随之破裂了。
第三种就是用以分裂对手内部而进行的和亲,这个和亲有点合纵连横的意思。这一手,李世民是最擅长的。李世民刚当上皇帝后不久,突厥和薛延陀便开始崛起,虽然李世民早就有心征讨这两个公国,但是为了避免对国力消耗得太厉害,李世民于是只好采用拉拢薛延陀的方式来对突厥形成打压。在唐朝的支持下,薛延陀猛攻已经如今已经开始呈现颓败之象的突厥军队,最终顺利得将东突厥给彻底消灭。这个时候,其首领夷男的野心膨胀,他向李世民提出和亲,他想娶一位唐朝宗室的公主。李世民本来并不想答应,但考虑到可以通过此法子保边境安宁,便答应了他。李世民确实是一代帝王,他以彩礼为条件,让夷男耗费国力,最后失去了下属的信任与尊敬结果郁郁而终。然后李世民也趁机将其部落消灭。其实这个是一个并没有成行的和亲,唐帝国什么都没有损失就消灭了两个对手。但其后面却也存在着和亲的影子。而这种“和亲”政策,其目的就是拉一打一,但这个政策只有在一个情况下可以成行,那就是以自己的实力为前提。第四种和亲目的就是处理好外交关系,其典型的例子就是文成公主出塞。唐朝将宗室女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成为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王后。唐蕃自此结为姻亲之好,两百年间,凡新赞普即位,必请唐天子“册命”。在古代这种男权社会里,一个女子的幸福往往就是君王的一年之间。为了与吐蕃交好,而把一个宗室女子嫁过去自然是无可厚非的事。不过幸运的是,大唐与吐蕃也确实和平相处了两百年,而且文成公主也因为其才气与品行在历史上留下了一笔属于她的故事。
虽然说和亲的目的还有施恩封赏,或是稳固已经形成的政治联盟,但这些和亲在历史上倒也没有什么影响力。
那么,咱们再来交流一下和亲到底对于当时或者后世有哪些影响呢。
这里咱们先来说一下人们对于和亲的态度。历代以来人们对和亲的态度都有着很大的分歧,有的认为和亲是一种政策手段,是一种发展的必然策略,并没有觉得他有什么问题,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和亲就是一种屈辱,一种投降,丢了我中原王朝的面子,这一点尤其以明朝最为突出,明朝的观点就是宁死不纳贡,打死不和亲。单从这一点看,明朝倒也还算有骨气。但和亲真的只是这么简单吗,我觉得其实和亲是一个很复杂的事情,绝不可一分为二的来看待。首先在你能力不行的时候,以和亲为代价,虽然损失了面子却获得了一定的发展时间与空间,也使得百姓免于战火的困扰,用一个人来换取长时间的安定,我个人觉得这并非是失了面子,而是一种妥协的智慧。
第二就是,当你能力强于别人的时候,用和亲来分化瓦解敌方这样一来自己不用劳师远征,也不必耗费粮草与士卒,不仅能满足自己的政治军事目的,还不费自己一兵一卒。这并非妥协,而是统筹的智慧。一种舍与得的权衡。第三就是,如果双方都对对方有需求,那么用和亲的方式,来短时间或者长时间的来稳固双方的关系,虽说听上去不好听,但也没有存在什么所谓的屈辱。刨除以上三个原因,还有一个就是长久的原因。从现在我们国家的疆土与民族融合的情况来看,其实古时的和亲政策,把中原文化带到了边疆,让边疆的人更了解中原文化,同时接受中原文化,这是一个绝不可忽略的原因。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静乐畜牧养殖户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静乐畜牧养殖户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