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畜牧养殖 / 国家畜牧养殖马匹政策,养殖马政府政策

国家畜牧养殖马匹政策,养殖马政府政策

Time:2024-08-30 11:03:47 Read:0 作者: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国家畜牧养殖马匹政策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国家畜牧养殖马匹政策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历代对游牧军队作战缺少马匹,那为什么不鼓励民间养马?

鼓励有用吗?几乎没用。这是因为社会生产力跟不上造成的。包括现在中国的绝大多数人都养不起马。

国家畜牧养殖马匹政策,养殖马政府政策

为什么这样说?

首先在中国现在一般情况下一个成人的劳动力,而且还很勤快的情况下能够养活包括劳动者在内七个人是他的极限。在中国古代由于农耕技术的落后和农产品产量较低一个劳动力的极限供养人口是三个人。而一匹马的口粮相当于20到25个人的口粮重量。一般家庭根本就不能承受这种负担。

其次古代战马主要产自于高原草原,这些天然草场。由于马本身不能反刍,所以消化率极低大概实在40%左右。所以每天必须要不断的进食新鲜草料,草场主要是在北方和西北地区,所以草场在哪里产马地就在哪里。另外这些地区往往气候相对来说比南方更加寒冷,由于自然选择的结果,战马往往比较高大耐力比较强,更加适合作战。南方由于气温较高,草场比较少,产出的战马主要以粮食作物为食物,身材矮小爆发力弱,根本不能与北方马上对抗。你就失去了战马的价值。

最后古代的战马骑兵相当于是战场上的坦克,属于国家的核心资源。国家出于战略考虑,也不可能让普通大众大量蓄养战马,对于国家来讲这也是一种统治风险。所以基于此也不会让民间大量养马。人民也不愿意养马,而更喜欢养牛。相比较而言,牛对于草料质量要求不高,相比较马而言比较温顺,又可以耕地参加农事。牛本身全身是宝,牛肉可吃,牛皮可以做铠甲做衣服做鞋子,牛角可以做工艺品。相比较只能作战的马匹功能就太单一了。

综上所述政府也不可能鼓励民间养马,民间也不适合养马也没有能力养马。

淦珩读历史,读的是一种情怀。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历代王朝都是鼓励民间养马的,可惜效果不大。

比如宋代神宗时期,宰相王安石主持变法时专门制定了“保马法”,规定河北、河东、陕西、京东西五路,以及开封府诸县保甲养马,具体内容为:户一匹,物力高而自愿者二匹,给以官马,或官给钱自买;养马户可减免部分赋税;三等以上户十户为一保,四等一下户十户为一社;保户马病死,由养马户单独赔偿;社户马病死,由养马户与其他九户共偿其半,等等。

虽然这个“保马法”很快被废除,也体现了王朝对马匹的重视程度。

朱元璋也是如此。洪武六年,朱元璋制定了养马之法,令民共养马匹,洪武二十八年更规定“江南十一户,江北五户共养马一匹”。

主要是以下几条:

第一,农民并没有养马的需求。

你如果是游牧民族,你的生活就只能养马,这还好办。

作为普通农民来说,根本就不需要养马。

农民即便需要兽力协助工作,养头牛就足够了,可以耕田,可以拉车。

即便有些农民需要运输工具,有牛、驴子、骡子也就够了,而且更为实惠。

一般农民家庭根本不需要养马,没有这方面的需求。

试问,没有需求谁会养马?

假如你生活在沙漠里,你会花巨资养一艘游艇吗?

第二,农民养马的价格不菲。

养马比今天的养车,可贵得多了。

马其实是比较娇贵的动物,要修建专门的马圈,喂比较优质的饲料。

对于马匹,因为不像牛一样可以反刍,必须一天喂很多次,有时候夜里也要起来喂。

“马无夜草不肥”,说的就是这么个道理。但一次不能喂得很饱,却也不能喂得太少,马还必须得喂水。

将一匹马养大,花费是相当大的,而且需要专人照顾。

在古代贵族家,一定有养马的仆人,什么都不干,就是专门照顾马匹。

就算今天,养一匹骑乘马年花费大致5万到10万元。养马费用包含饲料、医药、马房、场地、人工训练等各种费用。光是饲料的费用,每年就有一二万元。

古代就更夸张:《幕府燕闲录》遮道谓曰:“君马新市,其价几何?”曰:“一百五十千。”当时高级官员一个月的薪水,也不够买一匹马,普通老百姓更是想也不要想。

显然,普通农民是养不起马的,至少是中农或者富农小地主才有这种实力。

第三,农民只能提供运输马匹,不能提供战马。

北宋和南宋时期,宋朝政府由于缺少马匹,不惜代价从西北地区购买。到南宋时代,由于西夏也和宋朝为敌,马匹价格极高。

这就奇怪了,为什么宋朝政府宁可被西北少数民族敲竹杠买马,也不自己让农民养马呢?

这是因为战马和普通运输马匹完全不同。

战马需要从小进行放牧,进行各种训练,提高速度和力量,这才能从事作战。

没有经过长期训练的马匹,是无法作战的。

大家看电影《投名状》,刘德华率领骑兵冲锋的时候,要求蒙上马的眼睛。这是因为马是很胆小的动物,即便是战马遇到危险情况也会本能的躲避,有时候还会摔下骑兵。

所以宋朝农民养的马匹再多,只能用来拉车,根本不能用来作战。

大面积的天然草场非常重要,南宋境内缺乏这么大的草场,无法大面积养战马。

说来说起,古代政府让民间养马,是不太靠谱的。一来农民不愿意自己养马,性价比太低,只会亏本,除非政府给予很大补贴,不过政府难以长年提供这笔资金;二来农民提供的马匹只能用于运输,无法弥补军队需要的战马。这种马养再多,用处也有限。

谁说没有鼓励过民间养马?北宋不就曾在王安石变法时,推行过“保马法”吗?只不过这个官民互利的好政策,在推行过一段时间之后变了味儿!

原来,保马法规定了由朝廷买马交给民户养护,凡是自愿养马的民户,不仅有补贴,而且还可以使用马匹。于是,民间养马之风大盛,朝廷的牧马监近乎无事可干了。

然而,到了王安石被迫辞职之后,保马法也随之变了形走了样——由原来朝廷供马民户养护,变为朝廷强迫民户自己掏钱买马,朝廷只给一点点微不足道的补贴。导致原来互利共赢的好政策,变成了扰民害民的恶政!

保马法曾经为缺少战马的宋军,提供了部分急需的战马。为维系宋朝骑兵的战斗力,作出了贡献。而当保马法变成恶政之后,其效应也随之而降低了!

相对北方是游牧民族来说,中原多水田,旱地,虽然水草较丰富,但是在古代一切都以农业为主,中原多饲养牛,因为牛适合耕种,北方也是很晚的进入中原的视线,而那里多草原不适合耕作,还有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养马的性价比太低。 在「 ”王安石变法”中,有一项是保马法,就是让老百姓替官府饲养战马。组建大规模骑兵是每个中原王朝的梦想,宋朝也不例外。但养马给老百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最后不得不取消。一匹马发脾气起来,随随便便就能弄死几个人。为了应对这种情况在战场上发生,骑兵部队的马大多是被骟了的。因此,根本不可能指望骑兵部队的马匹能够生育小马、壮大规模。这就使得对战马的需求,只会增加、不会减少。 以上这些困难,都是培养战马、组建骑兵部队必须克服的。在克服了这些问题后,还有一个棘手的问题。那就是战马的服役年限。骑兵部队的精锐与否,直接取决于战马的优良程度。一般来说,一匹战马的巅峰时期只有2年左右,好一点的3年。在巅峰时期过后的战马,在二线服役的时间也在3年左右,好一点的最多坚持5年。也就是说,一匹顶级战马,最多服役8年。 正是因为不好养、性价比低,所以中原的百姓一般不会愿意养马,养马还不如养牛和羊。

文化的因素也是主要原因,中原农业文明的局限性,使得人对于马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中原 的马也不如北方游牧民族的马好 ,通过扩张地盘,可以取得一部分产马地,但地处边界,战事不稳,也不长久,最主要还是成本过高。

中国封建社会是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方式,马匹拥有量与游牧民族自然是无法相比的。因此,多数封建王朝政府的军队都比较缺乏战马,这直接导致了在战场上经常需要以步兵面对冲击力极强的骑兵从而屡屡陷于被动局面。但另一个方面,绝大多数时候政府都没有鼓励民间养马也是事实。究其原因,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分析。

首先,战马对于封建社会是非常重要的战略物资。拥有了战马就能够武装骑兵,从而对步兵形成压制。统治集团通常认为与游牧民族的冲突只是疥癣之患,通过和亲、岁币等手段就可以大幅度缓解。相比之下,对内巩固统治才是其根本诉求。一旦民间拥有了大量的战马,就使得叛乱分子可以拥有足以挑战政府的资本,这是极其危险的冒险行为。

全副武装的骑士

再者,饲养马匹是需要消耗大量粮食的。在生产力极端落后的封建社会,粮食产出量是很低的,即使是牲口食用的粗粮。在普通老百姓饲养的牲口中,不是像猪羊鸡鸭那样可以直接用于食用就是像牛这样可以用于协助生产。马匹的主要功能是用于运输而不是用于农耕。花大价钱饲养对于农耕没有太大益处的马匹自然不在多数人的考虑范围之列。

或许有人会问:马匹不是可以用于日常出行、运输吗?要知道,封建社会对于人口迁移是进行严格控制的,不可能像当下的人们这样常常自驾出游。至于运输,那就是官方和大商贾的需求了,况且运输使用的笨重挽马和骑兵所需的战马也完全不是同样的品种。

挽马


更为重要的是:土地尤其是耕地,对于中国这样的农耕民族来说是极其重要的生产资料。可以这样说,土地就是中国农民的命根子。散养马匹,特别是饲养奔跑能力出众的战马是需要大量的广袤土地的。拿出大量的土地去饲养马匹,这对自古以来就人多地少的中国又是难以克服的困难。


当然,没有鼓励民间养马不等于政府就不重视马匹饲养。从西汉开始,在已有边境可交易马匹榷场的基础上,历朝历代政府都陆续在各地设置了许多官办马场,以大规模集中饲养和训练军马。

军马场

历朝历代都有过鼓励民间养马,但是古时候的百姓生活水平低下,一般的家庭都养不起马。

因此,即使统治者鼓励百姓养马,效果也不会很好,久而久之,朝廷也就不再鼓励百姓养马。那么为什么会造成这个原因呢?我认为有以下两个原因

社会生产力低下

我国古代的产业主要是农耕业、纺织业、手工业和畜牧业,产业链过于单调,社会生产力低下也无可厚非,使得百姓的温饱都是个问题。

我国古代的劳作方式是男耕女织,意思是男人在外耕田,女人在家纺织。

而农耕业和纺织业的技术在古代早期其实并不成熟,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著名的古文《孔雀东南飞》中所写的“鸡鸣入织机,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意思是:每天当鸡叫的时候我就进去机房纺织,天天晚上都不能休息,三天就能在机上截下五匹布。

除了休息睡觉的时间,日夜不停的干活,三天才能做出五匹布。

这要是换在我们所处的这个社会,要做出五匹布,几个小时就搞定了,根本就不需要这么多的时间,可想而知,当时的生产力是多么低下,生产技术是多么的落后。

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一般百姓的收入能解决自家的温饱就很不错了,又怎么养得起马呢。

因此,即使朝廷鼓励百姓自己养马,老百姓们也不会乖乖的就去养马了。

重农抑商

古代有“士农工商”的说法,第一个是当官的或者读书人,第二个是农民,第三个是工人,第四个才是商人。

不仅有“卑之日市井,贱之日市侩,不得与士大夫伍”,还有孟子劝说梁惠王“不违农时”却斥商人是“贱丈夫”。

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商人的地位是非常低下的。虽然说从商有可能赚到钱,但是商人的地位低下,常被人所看不起,从而导致了很多人都不愿意从商。

而且自商鞅变法以来,历朝历代都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对凡是努力从事农耕,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以免除徭役来奖励。

并且禁止百姓弃农经商,对于弃农经商或因懒惰而贫穷的人,统一罚做奴隶。这些政策的实行,让老百姓们只能乖乖的耕田和纺织,只有少部分人从商或从事手工业。

只是靠着自己耕田或纺织的收入来维持日常生活,对于老百姓们来说是有点艰难的。

而且很多百姓都没有自己的田地,都是在一些地主家干活,帮别人种粮食等,每个月领取的薪水很微薄,就这样很多人每年的总收入都差不多被固定下来了,没有多余的收入,百姓是养不起马匹的。

总结

古代的骑兵就像是我们现在的坦克、飞机等战争利器一样,往往有可能改变一场战争的局面,而骑兵需要马匹来装备,统治者自然知道这个道理。

因此历朝历代以来,其实都鼓励民间养马,但是由于百姓的生活水平低,根本就无力养马,更何况一匹马一顿的口粮抵得上二十多个人一顿的口粮重量。

因此,不是不鼓励民间养马,而是一般的百姓们根本就养不起马。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国家畜牧养殖马匹政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国家畜牧养殖马匹政策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02-2024 90畜牧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 沪ICP备2023025278号-94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内容系互联网收集或编辑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本页面内容里面包含的图片、视频、音频等文件均为外部引用,本站一律不提供存储。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断开链接! 4、本站如遇以版权恶意诈骗,我们必奉陪到底,抵制恶意行为。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客服邮箱:478923*qq.com(*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