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畜牧 / 苏联畜牧业育种成果,苏联畜牧业育种成果有哪些

苏联畜牧业育种成果,苏联畜牧业育种成果有哪些

Time:2024-05-25 22:04:09 Read:0 作者: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苏联畜牧业育种成果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苏联畜牧业育种成果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赫鲁晓夫有没有扩张玉米种植面积?为什么?

赫鲁晓夫和玉米到底有什么故事?为什么大家都叫他古古鲁沙?

苏联畜牧业育种成果,苏联畜牧业育种成果有哪些

  赫鲁晓夫与玉米有着说不完的故事,他被很多人戏称为古古鲁沙,这是俄语“кукурузные початки”的音译,意思是“玉米棒子”,这显然不是一个赞美的称呼。那么赫鲁晓夫和玉米之间到底有什么“情缘”呢?

  

  对于苏联这样一个庞大的国家,粮食安全显然是头等大事,特别是在二战之后,苏联的农业发展长期停滞,因此主持乌克兰工作的赫鲁晓夫也一直很关心农业的问题。1949年,赫鲁晓夫采用“方形穴播法”,让乌克兰农民一次性扩种了200万公顷的玉米,结果,乌克兰玉米大丰收,从这时起,玉米开始在赫鲁晓夫的心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解决粮食问题,非玉米莫属!”

  

  这一年年底,赫鲁晓夫开始进入中央,并逐步到达了权力的顶峰,而在这期间,推广玉米的种植一直是赫鲁晓夫的心愿。起初,赫鲁晓夫在自己家的菜园子里面进行了两次玉米种植实验,都取得了成功,随后他又在附近的农庄里推广玉米种植,甚至使一个落后的农庄成为了全国的典型!这一连串的成果冲昏了赫鲁晓夫的头脑,使他陷入了一种“狂热”之中。

  1953年,赫鲁晓夫成为了苏联第一人,他推广玉米的脚步开始加快。1955年,赫鲁晓夫在一次讲话中指出了推广玉米种植的好处。他说“玉米之可贵在于,既可以补充谷物来源,又可以用它的秸秆得到很好的青贮饲料...不增产玉米,要保证急剧增加肉类牛奶的产量,那是不可思议的。”于是,玉米运动在苏联轰轰烈烈的开始了。

  

  为了推广玉米种植,赫鲁晓夫命令科研人员设计了大规模种植玉米的机械化设备,还改进了玉米的品种、成立了一个专门的玉米研究所,农业部还发行了一本名为《玉米》的科学杂志;在行政方面,他命人规划建立了存储玉米的新粮仓、制定了用青饲料喂养牲畜的办法,并要求全国不断扩大玉米种植面积。为了配合日益增加的玉米产量,让苏联人民喜欢玉米,赫鲁晓夫在莫斯科的展览馆里开辟了一个玉米展厅、食品生产部门增加了用玉米制作的食品种类、还在莫斯科开设了一家命名为“玉米”的专门的食品商店。

  1959年,赫鲁晓夫访美,在关注美国玉米种植多年后,他有机会亲自领略美国广袤的农场、一望无际的玉米田地。这使赫鲁晓夫更加振奋,也使他进一步下定决心推广玉米种植。1960年,苏联玉米播种面积达到2800公顷,1962年又扩大到3700公顷。

  

  然而,地域广袤的苏联,各地的自然气候都有着极大的差别,而赫鲁晓夫盲目的推广玉米种植,却没有重视自然条件的因素,因此,玉米种植的推广遭遇了挫折。可是,赫鲁晓夫却不这么看。在一次关于玉米种植的讨论中,他对周围人说“在那些没有长出玉米的地方,存在着不能促使它生长的‘因素’,这一‘因素’应当在领导干部中寻找……应当撤换那些本身使玉米这种作物干旱枯萎、但却没有为它恢复生机提供机会的领导者。”

  结果显而易见,强行用行政手段推广玉米种植,违背自然规律的后果一定是惨痛的。由于很多地方的玉米地颗粒无收,这使得牲畜饲料严重缺乏,人的口粮也受到了威胁。更为讽刺的是,一些地方为了迎合畜牧业赶超美国的壮志,不但屠宰了所有的牲畜,还从其他地方购买肉品以完成指标。

  

  惨痛的教训使苏联“玉米热”渐渐冷了下来,60年代后,随着赫鲁晓夫的下台,赫鲁晓夫的玉米运动也以失败退出了历史舞台,而留下的只剩人们对赫鲁晓夫的讥讽,和“古古鲁沙”的诨号了。

俄国1861年改革是如何实现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的?

俄国1861年的农奴制改革其实是因为对外作战的失利,这是俄国改革的最初动力。在19世纪前期,欧洲的很多国家都进行了自己的资产阶级革命,也顺利的走上了资产阶级道路,每一个国家的资本主义都很发达,至少对于本国对外扩张和对内加强政权统治确实有很大的帮助,但是俄国依然处于落后的封建制农奴体制之下,限制了俄国自身的发展,也限制俄国的对外扩张,在克里米亚战争以后,俄国内部的矛盾再一次爆发,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迫于1861年签署相应的宣言,使农奴脱离衣服关系,进行农奴制改革,以适应时代要求。

这当然也有现实基础,毕竟俄国在改革之前,虽然处于农奴制社会体制之下,但资本主义的因素也逐渐发展,大工厂代替手工工场机械生产也得到普及,雇佣劳动也逐渐代替了农奴的无偿义务,劳动商品经济也有一定的发展,这都为进一步打破固有的农奴体制奠定了固有的生产基础,而且再次发展之下,农奴剥削变得无利可图,商品贸易开始繁荣,俄国的改革也提上日程来。

一些简单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1804年,俄国有1200家手工工场,到了中叶就有2800家而且工人数量也不断增加,城市工薪团体也开始形成,更重要的是,俄国是当时的资源出口大国这种贸易上的顺差和逆差是俄国沦为西欧原材料供应地,俄国的国家领导人也希望可以通过改革流转俄国在各国经济竞争中的被动地位,当时的现实条件是俄国的农奴占总人口的90%,除了生产力束缚之外,一旦农奴暴动,那么国家就会被迫消耗大量的资源,这也不利于俄国的对外扩张,更主要的是在改革之前,俄国经历30年高达1000多次的农民起义烧毁庄园,杀死地主,这些暴动甚至直指沙皇政府动摇了统治基础。

而沙皇俄国也并非直到1861年才有人想起要改革,在很早以前,俄国的一些贵族军官希望效法西欧进行农奴制改革,毕竟在当时启蒙思想已经传入俄国,而俄国现实发展受制与浓浓制和沙皇专制,使得整个社会变得戾气很重,尤其是在克里木战争,俄国战败,俄国为此失去了在黑海保留舰队以及在黑海建立要塞的权利,并且还要将曾经的国土归还土耳其地位,一落千丈,这更给俄国内部的高级军官以沉重打击。他们真正意识到俄国有必要从固有的农农民体制中解放出来发展资本主义。

而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也认识到奴隶制的存废问题,已经成为当时国内社会矛盾的焦点问题,所以必须要以此挽救统治危机,巩固贵族阶层的利益,防止资产积极革命的爆发,与其被推翻,还不如主动接纳资产阶级,阶级资产阶级革革新缓解社会矛盾,1861年的俄国改革就是在此时开始的。

但是1861年的俄国改革并不彻底,只是在维护沙皇专制统治的基础之上,废除农奴制释放生产力,其本质依然是维护封建沙皇专制统治的。所以这一场改革也仅是资本主义发展与旧有的封建生产关系之间的一种妥协。在国内生产发展基本稳定以后,如果再一次把全部的精力放到对外扩张上,并且积极的进入欧洲事务争夺势力范围,农奴制改革刚刚解放的一点生产力,又逐渐被消耗殆尽。

而且与其说1861年改革是资产阶级改革,倒不如说是一场封建改革,因为俄国二月革命,十月革命的时候,俄国依然有90%的人口是农业人口,只不过他们不再是农奴,而是农民,资产阶级即便在1861年改革之后的半个世纪在整个国家的占比也不到7%。所以我们很难直接定义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资产阶级改革,1861年的改革,最直接想要解决的问题,其实是俄国市场狭小,自由劳动力缺乏的原因,所谓的也仅是为了释放农奴,使其成为自由劳动力,并进入工厂,而俄国的工业虽然有起色,但也并没有任何可圈可点之处,否则在苏维埃政权建立以后,斯大林也不会疯狂的进行工业化进程和建设。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苏联畜牧业育种成果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苏联畜牧业育种成果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02-2024 90畜牧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 沪ICP备2023025278号-94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内容系互联网收集或编辑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本页面内容里面包含的图片、视频、音频等文件均为外部引用,本站一律不提供存储。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断开链接! 4、本站如遇以版权恶意诈骗,我们必奉陪到底,抵制恶意行为。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客服邮箱:478923*qq.com(*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