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畜牧 / 汉唐畜牧业名人,汉唐畜牧业名人有哪些

汉唐畜牧业名人,汉唐畜牧业名人有哪些

Time:2024-04-14 14:06:37 Read:0 作者: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汉唐畜牧业名人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汉唐畜牧业名人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明朝灭掉元朝后,蒙古人为什么又很快变回游牧民族,而不是继续务农?

蒙古入主中原之后,向中原各地派驻了不少蒙古军队。在元朝时期,这些军队在驻地基本上不从事生产,完全靠财政供养,属于特权阶级,但战斗力退化也很快,并没有蒙古早期那么强。到中后期,元朝稍微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也基本上是依靠汉军的,只是将领多数仍然是蒙古贵族子弟充任,汉人官吏基本上是承担辅助功能,比如参谋军事、筹集粮草等等这种任务。

汉唐畜牧业名人,汉唐畜牧业名人有哪些

到明朝兴起,徐达率军北伐中原的时候,蒙古军队在北伐主要是三个集团,但军队主体同样已经是汉人为主了,只是将领是蒙古贵族。而元顺帝脱欢铁木儿北逃时所带的基本上都是蒙古贵族及其家属,军队数量并不算太庞大,因为当时北京能够用于作战的军队实际上已经没有多少了,尤其是蒙古人,这时候在北京附近并没有比较大的集团。

跟随元顺帝及其他将领分别退出中原的几个大的军事集团,因为其中汉人比较多,而这些人在逃到蒙古草原之后,并不适应当地的生活方式,所以后来逐步南下向明朝投降了,比如关中地区的一个军事集团,还有河西走廊的军事集团,都是如此。所以北元重返草原之后,能够依靠的主要军事力量,一开始也是汉人为主,汉人逐步逃回中原地区或者南下投降明军之后,北元才又依托原本留在草原的蒙古部落,重建了军事力量。

而且,因为明初的多次北伐,不断扫荡北元的残余势力,穷追不舍,很快就控制了长城线以北原本适合农耕的地区,让蒙古人被迫继续向北撤退,完全变成纯粹的游牧民族,也就是恢复到入主中原之前的状态。因此,北元并不控制长城线以北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能够进行农业种植的地区,只能退回草原,继续游牧生活。

原本被元朝派驻内地各地的蒙古族军队,在明朝兴起时,也基本上分别投降了明军,之后逐步与当地汉人融合,变成了农耕生活方式。尤其是在南方,因为长期远离元朝中央政权,也远离草原,所以在元顺帝北逃的时候完全没有机会、也没有条件一起逃回蒙古草原,只能留在当地。这其中,除了蒙古人,还有一些被元朝从其它地方征调而来的其他民族的军队,也就是蒙古人说的色目人,比如畏吾尔人等,也基本上都在内地就地逐步融合了。

当然,也有一些地方仍然保持着聚居状态,而且保持了一些本民族的生活习惯和文化风俗,比如湖南就有一些畏吾尔人,还有云南的蒙古族,也是在元朝时期的梁王下属的蒙古军队。而这些民族即使保留了原来的民族文化习俗,在生产方式上也基本上就地变成农耕为主了。但总体来说,这样的情况不太多,大多数蒙古人都逐步与当地汉人相互融合,失去了自己原来的民族特征,变成汉人了。

这和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匈奴、鲜卑、羯族、氐族、羌族情况一样,也和辽国时期驻扎在汉地的契丹人一样,和金朝时期的女真人的情况也一样。原本跟随王朝进入中原地区的人是本民族中文化上发展程度比较高的那部分人,但也正因此,他们在王朝衰落和灭亡之后,基本上都没有返回原来的故地,而是留在当地,和汉人相互融合,变成了汉人的一部分。可以说,这是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普遍的现象。

稍微总结一下,回到题主的问题本身:

第一,蒙古人在元朝的时候,留在草原的本来就不会种地,进入中原地区的蒙古人是特权阶级,不用种地。

第二,元顺帝返回草原时并没有带走太多已经进入中原地区的蒙古人,能够依靠的本来就是留在草原上的游牧部落。

第三,明朝初期把适合农耕的地区基本上都占领了,包括河西走廊,留给蒙古人的基本上只剩下草原了,也就只能游牧。

第四,一部分蒙古人学会种地,是在元朝已经灭亡之后的事情,而且是被迫的,等到他们学会种地的时候,也没有必要返回草原了。如果不是想继续游牧,跑回到草原去干什么呢?

第五,蒙古人裹挟到草原地区的汉人绝大多数后来又都返回了中原地区,留下的很少,即便是有,他们也只能跟着蒙古人一起游牧,而不可能继续种地。

第六,这种情况是普遍状况,在农业时代,要种地就只能在400毫米降雨量线以南,进入这条线以北地区,无论汉人还是蒙古人,都只能游牧。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蒙古入侵中原以后,贵族当然是不需要种田的。

然而,底层蒙古人,比如著名的探马赤军,本来是蒙古人驻扎在各地的卫戍部队,都是普通蒙古人。

结果时间久了,这些探马赤军的蒙古人逐步开始耕种,和周围汉人农民没有太大区别。

其实,此时这些蒙古人也明白了农耕民族的好处,就是稳定、和平。

种地虽辛苦一些,总体以往在草原上你死我活,到头上讨生活要好。

所以,探马赤军很快失去战斗力,变为和汉人差不多的农夫。其实种地有什么难学的,照着汉人农夫一样做,愿意吃苦就行了。

然而,为什么蒙古人逃回大漠以后,又继续游牧而不是务农呢?

这是因为,蒙古高原根本就无法务农。

这里存在几个严重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缺水。

农业生产第一就需要足够的水,蒙古高原却没有水。

它的河流多是季节性的,有时候有,有时候就没了,不能作为稳定的农耕水源。

靠天吃饭?那就得死。

一般认为,年降水400毫米是农耕的最低标准。然而,蒙古高原上年平均降水量约200毫米,最高的北部也达不到400毫米,南部甚至只有100毫米。

这点点降水量,还种什么地?种仙人球还差不多。

就一个水的问题解决不了,就没法种地,只能游牧。

其实,大家别以为蒙古人像游牧,游牧比种地要辛苦的多,不但靠天吃饭,还存在生命危险。

大家听过乌兰托娅的《套马杆》吗?

为什么她说套马的汉子威武雄壮,是真男人?因为套马是有生命危险的。

套马以后,如果操作不当或者马匹过于暴戾,套马者很容易坠马。

而套马的时候,套马者骑得马匹也是高速奔跑的,坠马下来一般不死也残废了。

而套马是蒙古人整天要做的事情,大家随便想想看就知道。

另外多说一句,其实蒙古人逃走以后,很多已经改种田的蒙古人并没有逃,只是自称为汉人,随后也融入了汉人。

当时中原大地有很多这种蒙古人的后裔,一说他们的体味和汉人不同,可以识别出来。

直到新中国时期,有些地方还有风俗,女方如果发现男方某人有浓重的狐臭,就认为他是当年蒙古人或者色目的后裔,原则上就不能嫁过去。

萨沙说这个没什么其他意思,只是客观说说风俗而已。

你敢肯定中原就没有留下来的蒙古朋友。改朝换代平常的事。明显的贵族,回了祖居。也有贵族没落的后代,容入了大民族里面改名移姓留下来的,要不怎称中华民族大容合呢,谁也难知谁的祖上真正是什么民族?

元朝退出中原之后,蒙古人为什么又很快变回游牧民族,而不是继续务农?这个问题挺好的,其实在元朝时期是有相当数量的蒙古人迁居中原的。而元朝灭亡之后,有记载表明当时在中原的差不多40万蒙古人里,愿意回到草原的有大约6万人,而最后留存中原的则有30多万人,而从中原回去的那些蒙古人怎么没有继续在中原的农耕生活,又重回游牧生活方式了呢?

哪有地可种?

其实这个原因也是很简单的,因为从中原回去的蒙古人根本没地可种。说到这里可能一些朋友传说,怎么可能没地可种?草原那么多地,不能开垦荒田吗?但石头君要告诉大家,真不能!因为农耕的生活方式,真的不是你想去这样做就能这样做的,它有一个必备的条件,只有你生活的地区达到了这个条件,才有开展农耕的可能。

图中橙色区域和淡粉色区域就是400毫米年降水量分界线,也是中国古代无法逾越的游牧和农耕文明分界线

这个条件就是年降水量400毫米,只要一个地区的年降水量超过400毫米,这个地区就有开展农耕的条件,而如果一个地区的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这个地区就没有进行农耕,成为农耕文明的可能。

在全世界范围内,基本上400毫米的降水量的分界线,都是农耕与游牧文明的分界线,而在中国,这条线基本上就是长城-大兴安岭这条线。这条线以南是农耕文明,这条线以北就是游牧文明。

400毫米年降水量分界线在中国基本就是长城-大兴安岭线

所以在蒙古人退回漠北之后,虽然有一些曾经在中原农耕地区生活过的蒙古人会种地,甚至可能也想种地,但却完全没有种地的条件。他们所处的草原地区降水量过少,不具备将草原转变成耕地的最基本条件,如果强行种植农作物,结果也只能是干死,几乎没法获得收成。

400毫米降水线影响了中国古代文明进程

所以在中国历史的演变中,这条线才成了中原农耕王朝和北方游牧民族的天然分界线,而且在中国古代,没有任何一个民族能够将自己的文明跨越这条线带到对方的区域。也就是说,在中国古代,只要一个民族进入长城,它唯一的选择就是转变为农耕民族,在中国古代的社会环境中,这个转变就是汉化。

在古代,一旦哪个民族进入了中原农耕区,唯一的终点就是汉化,没有任何别的可能

而同样,即使中原王朝能够征服北方游牧民族生活的区域,也没法将农耕文明移植到草原地区,将游牧民族转化成农耕民族,进而和内地实现一体。而这种因为自然环境造成的天然差别,才是中国古代中原王朝和北方游牧民族几千年冲突融合的根本原因。

所以了解了这一点,也就很好了解网上许多人经常问的“为什么蒙古族没有汉化”这个问题了。因为在留存内地的蒙古族确实是汉化了,大多数已经融入了汉族,极少部分分布于河南、四川和云南等地还保留了蒙古族身份的蒙古族,也都从事农业几百年,完全和周围民族融为一体,根本不会蒙古语,自己不说别人也根本不知道他们是蒙古族了。

但退回草原之后,再继续汉化就完全不可能了,这是古代生产力水平制约决定的

而那些退回草原的蒙古族,因为完全脱离了农耕区,所以也只能重拾游牧生活方式,当然也就不可能汉化,因为汉化是社会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没有了中原农耕文化的环境,当时的人是不可能长期保持和生活环境不符的文化的。

但这里石头君还是要说明一点,这里说的农耕与草原的巨大差异是近代社会出现之前的情况。而进入现代社会之后,其实无论是农耕地区还是游牧地区都已经或多或少地进入了工业社会,无论是农还是牧都在不同程度地实现工业化,所以虽然差别还是存在,但已经不是不可逾越的障碍了,所以在现代长城内外形成统一文化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汉唐畜牧业名人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汉唐畜牧业名人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02-2024 90畜牧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 沪ICP备2023025278号-94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内容系互联网收集或编辑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本页面内容里面包含的图片、视频、音频等文件均为外部引用,本站一律不提供存储。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断开链接! 4、本站如遇以版权恶意诈骗,我们必奉陪到底,抵制恶意行为。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客服邮箱:478923*qq.com(*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