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慧农业 / 智慧农业651期,智慧农业第100期

智慧农业651期,智慧农业第100期

Time:2024-07-09 20:05:15 Read:0 作者: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智慧农业651期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智慧农业651期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古代秀才,举人,进士地位都如何?当地父母官敬畏吗?

古代秀才,举人,进士地位都如何?当地父母官敬畏吗?

智慧农业651期,智慧农业第100期

自古有"金举人,银进士,穷秀才"之说,虽然有些过于简单,但也大致说明了他们之间的地位差异。

秀才,别称“茂才”,最初是指才能优异的人。在不同的朝代,秀才的地位相差悬殊。

汉代以来,秀才成为举荐人员的科目之一。汉文帝曾下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汉武帝确立察举制,“秀才之举”与“孝廉之科”并立为两汉最重要的察举科目。东汉为避汉光武帝刘秀讳秀才改称“茂才”。“茂才”大多从现任官吏中推选,起用为县令(千石)。

隋朝开始创立科举制,唐朝正式确立和完善了科举制度。唐初秀才科是常科,而且地位最高,为六科之首,被称为是“尤异之科”。对秀才的选拔要求也最高,据《唐六典》记载:“有博识高才、强学待问、无失俊选者为秀才。”对才、学、识都提出了极高的选拔标准,考试内容上考有关治国方略的五条对策,这就要求应考者不仅要博古,还要通今,不仅长于经典诗文,还要有实际的行政能力。当然这样高标准的人才给予的待遇也高,上上第的秀才,可以授予正八品的出身品阶,比进士、明法高出四等,比明经高出三等。

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停秀才科。开元年间曾再度开秀才科,但三十年无人登第。到宋朝时,秀才对一般读书人的泛称,但值得一提的是,宋朝的读书人并不喜欢自己被称为“秀才”,觉得那是对自己的贬低和轻慢。明太祖朱元璋曾采取荐举之法,举秀才数十人,任以知府等官职。此后,秀才则用来专指府、州、县学的生员。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分为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4个等级。考生无论年龄大小,都要先参加入学考试,也即院试,院试录取者为秀才。秀才分三等:廪膳生、增广生、附生,只有第一等可以领少量的俸禄。秀才可免除个人的农业赋税和徭役,见到县官可以不下跪,一般案件不受刑,可以当私塾先生或者官员幕僚。因为他们在经济上并不富裕,只是在社会地位上稍高于平民,所以被称为"穷秀才",是科举金字塔下的最低一层。

举人,最初指被举荐之人。

汉代实行察举制,被举荐之人就称为“举人”。

唐朝时把不经学馆考度而由各州县举荐入京应试的士子通称为举人。

宋朝时的科举只有解试、省试和殿试三个级别,第一级别的考试——解试通过后即为举人。举人登科后可直接授官,免除丁役。

明清时举人专指乡试考中者,是一种出身资格,初步具备了入仕资格,当然,一般是中下级官吏。如清朝早期,一些举人可以在出现官缺的情况下,担任知县和教职。即使没有获得官职,也可以被一些总督、巡抚级别的封疆大吏聘为幕僚。比如晚清名臣左宗堂就是举人出身,被湖南巡抚骆秉章聘为幕僚(军师)。举人每月还有较多的俸禄,可免除差役和所有赋税,见了所有官都可以不下跪。

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是科举制下的最高功名。

“进士”最早见于《礼记·王制》,意指贡举的人才。

(北京国子监的进士题名碑,共198块,记载着51624名进士的姓名、籍贯和名次)

隋唐科举考试设进士科,录取称进士。宋朝时进士科最受重视,考中进士的人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进士科在宋朝时被称为宰相科。

明清时的科举分4个等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殿试及第的人称进士,赐出身。进士分三甲:一甲3人,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一甲3名依次为状元、榜眼和探花,可以直接授予官职: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为从六品官。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为正七品;二、三甲的进士则会被分派到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观政,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实习。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就是在得中二甲进士后,被派往工部观政当实习生,负责督建威宁伯王越的坟墓,观政期满后才被授予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一职的。

所以,古代秀才,举人,进士地位相差还是比较悬殊的,但即使是最低一级的秀才,也可以见了县官不下跪,举人即使没授官,也可以和地方官平起平坐。

从秀才开始,算是脱离了底层阶级,成为士,受人尊敬和敬畏了。

秀才

秀才是童生通过县试,才正式转为秀才。秀才虽然是科举制度下的最低级别,但已经比一般百姓高多了。非常受人尊重,声望高的直接做师爷,差一些的教私塾,见到县令可以不用下跪,如果作礼,县令也要回礼的。

举人

举人就更不用说,在各省贡院参加乡试,通过后称为举人。一旦成为举人,基本就算是衣食无忧了,不仅有人送田送钱送房,县官见到都要主动作礼。举人意味着可以直接做官了,比如明朝的海瑞就是举人出身,所以举人地位非常高了。

进士

进士就意味着人上人了,进士可是通过了皇帝的殿试呀,光宗耀祖不过如此。进士好一些的直接进翰林院,特别优秀的进六部,差一些的都会为官一方,可谓直接进入统治阶层了。

所以说,秀才是书生的开始,进士算是到头了,对各地父母官来说,能出秀才还可以,出个举人算是学风昌盛,出个进士那绝对高人一等了。

古代当官者要从三考里出身。就是本题所提出的问题,古代读书人是惯称十年寒窗之辛苦,才能进行考试。首先是乡试,第一名者称秀才,虽称秀才还系白衣,如在秀才其间犯了法要被革除。

。第二考是省试,参考第一名者称举人,举人有衔称举人老爷,期间犯法亦要革去。

。第三考是京试(国家级),第一名者称状元;二名探花;三名榜眼;以下统称进士,进士有多少?是看一场考试有皇帝取才而决定的,每三年一次(称为某某年第几名进士)状元于吏部统一按排官职,再将初定奏本皇帝,经皇帝准奏,并下旨上任。不过有時皇帝需要重要人才,要进行殿试,皇帝亲自监考,合格,不通过吏部按排,有皇帝亲自任命官职,这都是重要职位,比如:监察御史,七省巡按,按察司,应天府尹等重要衙门。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科举考试下特权阶级的地位是随着朝代交替而变化的。

然后我们才能回答这个问题。


秀才

隋唐时期,尽废举荐制与九品中正制度,首创科举开科取士,设秀才科,是常科考试的一种。

但唐朝时期的秀才科是极其难考的(与明清时期秀才等级截然相反),秀才科被称为众科之首,第一位中秀才的杜正玄甚至被称为海内一人。

直到隋朝覆亡,秀才科及弟不过十余人,唐朝时期,直到后来秀才科被废,每年考中秀才者也不过一二人。为什么被废除秀才科呢?因为题目太难从而导致无人参考,秀才科形同虚设,便被废除。

隋唐时期的秀才地位极高,可以直接入仕参政,是国家极其重视的人才。

秀才科被废后,秀才一词开始泛指读书人,发展到宋朝时期,只要参加考试,不论及第与否,一概统称为秀才。

这个时期内的秀才是一种称呼,而无实际功名特权。

到了明清时期,秀才重新迈入特权阶级,进入士大夫阶层的最低门槛。

明清时期秀才阶层享有一定特权,如免除徭役、不跪县官、不用服徭役、地方上受审不得用刑等,社会地位得到一定的提高,但阶级并没有发生变化,且没有俸禄,也不能直接做官,除非更进一步成为举人。


举人

自隋唐以来,举人登科即可授官,若是中举,社会阶级跃升不说,还享有约百数亩至数百亩免缴田税、免数十丁徭役的权力。

举个例子,如果当时的地主富农需要给朝廷交税十两,但要是挂在举人名下为侍,自身免税,只需给举人五两,还可以免除徭役。你要给一个举人老爷一定好处,就可以得到举人免税的权利,这个侍从奴隶之名可是真金白银买来的。

举人与秀才相比,享受国家给予的俸禄,亦可谋得一官半职,虽然要等官位缺口,但也算真正的迈入了统治阶级。

举人可以再考进士,若三次会试不中,也可选择谋得官职,若是入了官位,则不可再考进士。

中了进士,就算没有谋得一官半职,但功名在身,地方官员也不敢有丝毫怠慢。


进士

自隋炀帝与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此后朝代多为沿用,中试者称为进士。

进士是科举考试的尽头,一甲三人则当即授予官职,入翰林院,二三甲进士再次考试,择优入选翰林院,其余分往各地任职。

当然,若是不满名次也可重考。进士被称为天子门生,稀缺性决定了大多数人都可以留任京城,最不济者也可以做个地方县令或者同级官员。

虽然初任官职品级不高,但功名在身,升迁只是时间问题,进士进入翰林院,便是入阁拜相的起点。

中了进士,当地父母官基本就只能仰望了,还敢不敬?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智慧农业651期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智慧农业651期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02-2024 90畜牧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 沪ICP备2023025278号-94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内容系互联网收集或编辑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本页面内容里面包含的图片、视频、音频等文件均为外部引用,本站一律不提供存储。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断开链接! 4、本站如遇以版权恶意诈骗,我们必奉陪到底,抵制恶意行为。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客服邮箱:478923*qq.com(*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