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慧农业 / 学问与智慧农业,学问与智慧农业的关系

学问与智慧农业,学问与智慧农业的关系

Time:2024-01-31 05:47:23 Read:0 作者: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学问与智慧农业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学问与智慧农业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耕读谷典故?

"耕读谷"是一个典故,源自中国古代的故事。

学问与智慧农业,学问与智慧农业的关系

据传,春秋时期,晋国内乱,百姓苦不堪言。有一位叫孟轲(又称孟子)的聪明智慧的学者,看到社会的困境,决心要为百姓做点事情。于是,他选择离开封建王朝,下乡去做农夫,种地耕田,同时也继续进行读书学习。他的目的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为农民解决问题,改善社会状况。

孟轲耕种期间,他坚持不懈地进行读书学习,为农民提供农业技术和知识,帮助他们改良种植方法,提高农田产量。他还利用自己的学问和智慧,向农民传授道德伦理和人生哲理,使他们明白如何正确地生活、工作和相处。

后来,孟轲的耕田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农田产量大幅度增加,百姓的生活得到了改善。他的行动和智慧成为了后来的一种典范,被后世称为"耕读谷"。这个典故传承下来,寓意着修身养性、实干创业,通过实际行动来改变自己和社会。

耕读谷指的是渔樵耕读这一典故!

渔是东汉的严子陵,他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同学,刘秀很赏识他。刘秀当了皇帝后多次请他做官,都被他拒绝。严子陵一生不仕,隐于浙江桐庐,垂钓终老。樵则是汉武帝时的大臣朱买臣。朱买臣出身贫寒,靠卖柴为生,但酷爱读书。妻子不堪其穷而改嫁他人,他仍自强不息,熟读《春秋》、《楚辞》,后由同乡推荐,当了汉武帝的中大夫、文学侍臣。耕所指的是舜在历山下教民众耕种的场景。读则是讲述苏秦埋头苦读的情景。战国时纵横家苏秦到秦国游说失败,为博取功名就发愤读书,每天读书到深夜,每当要打瞌睡时,他就用铁锥子刺一下大腿来提神。 渔樵耕读是农耕社会的四业,代表了民间的基本生活方式。古代人之所以喜欢渔樵耕读,应该是对这种田园生活的恣意和淡泊自如的人生境界的向往吧。

学农业好吗,有前途吗?

朋友你好,我是农村亚杰。很高兴能回到你提出的关于学习农业有没有前景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肯定的!

我国现在早已经把三农问题上升到了国家层面的高度,但从三鹿开始到今年,食品安全问题频发,而这些,必然导致食品生产的源头——农村农业生产的重大变革。民以食为天,国家在慢慢的认识到农业科学对农业发展的重大作用。相信很快,在食品安全领域内涉及农业科学、农业发展、农业生产安全的一次大活动将拉开序幕,就像去年的家电下乡,前几年的大学生村官,甚至会是运动式的到来,这种情况下,具有农业专业知识的高材生,还怕无用武之地吗?

农业在一定程度上相对于别的行业还说会更辛苦,真正的农业工作者更多的是穿梭在田间地头,头顶阳光雨露,直面风吹雨打,脚踩黄土泥巴。因为农业生产周期长,环境比较粗放,所以很多人谈农业而色变并不是因为它没有前途,而是因为做农业真的辛苦。话说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几十年如一日扎根在水稻研究前线,为世界的温饱带来了巨大的贡献!所以不要说学农没有前途,特别是在现在现代农业发展迅速的时代,农业技术人员缺乏的今天,学农应该是有前途的,而未来农业也会更加的现代化、标准化、智能化。

我国是农业大国,后勤的保障才是打赢胜仗的保证!我国现已解决了温饱问题,更多的是发展经济,共同奔向小康社会!而奔向小康新社会更是我们农业人员走在第一位!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学问与智慧农业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学问与智慧农业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02-2024 90畜牧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 沪ICP备2023025278号-94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内容系互联网收集或编辑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本页面内容里面包含的图片、视频、音频等文件均为外部引用,本站一律不提供存储。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断开链接! 4、本站如遇以版权恶意诈骗,我们必奉陪到底,抵制恶意行为。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客服邮箱:478923*qq.com(*换成@)